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技能中国】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红木雕刻技艺传承十年纪实

发布时间:2023-06-04 浏览次数: 【字体:

2013年,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红木雕刻社团获评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十年来,学院红木雕刻社团活动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学生的青睐与追随,一批又一批学生来到工作室,体验雕琢的美好与乐趣——


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人能“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件事,甚为不易;一个省级优秀学生社团能坚持十年,且办且生色,更为不易。


“挖掘、传承、创新、发展”。


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红木雕刻社团经过十多年的传承与坚守,已从初建之时的一个艺术造型(红木雕刻)小社团,逐渐发展成为现今集社团、专业、项目、基地、展示等于一体的多维育人阵地和平台。


2013—2018年,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红木雕刻工艺传承特色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2018年,在此基础上开展红木雕刻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项目建设;2019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开办乡土人才红木雕刻特色班;2020年,学院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2022年,学院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之红木雕刻工作室启用。


传承非遗瑰宝,雕刻时代匠心。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这份初心,历经十几个春秋交替,依然在坚守与传承,且意志更坚、信念更足。


承古创新独一帜。南通红木雕刻,集木工、雕刻、生漆三大传统制作工艺于一体,素有“精雕木作看南通”之美称。


2013年11月,“中国精雕木作之都”美誉花落南通,可谓实至名归。


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作家李渔曾在《闲情偶遇》中描述:“以时论之,今胜于古,以地论之,北不如南,维扬之木器,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天下。”


南通红木雕刻,技艺精湛,魅力独具。设计形神兼备,格调清雅,意境深邃;制作匠心独运,刀法圆润,棱角分明;物像线条流畅,细腻传神,飘逸生动;品种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料尽其宜。通籍工艺大师主笔编制的首部中国红木雕刻家具质量标准,成为国家行业样板。 


8a3d4194da5646b2bf36d2cf0e476a4c.jpg


南通红木雕刻,传承发展,成绩斐然。2009年,被授予“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师力作蜚声国内外——朱宇的《中华宝舟》惟妙惟肖,专美于前,荣获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顾永琦的紫檀屏风《牧溪上人<鹤图> 》森然浩大,气象万千,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吉华的《滕王阁》与其团体创作的红木圆雕《千手观音》、红木徽雕《三大名楼》,古朴典雅,端庄大气,荣膺国际旅游联合会颁发的最高成就奖“金帆奖”,被中央电视台认定为当代中国高水平红木雕刻艺术品。


刘志贤的《九龙笔挂》风格独特,“写实而不呆板,夸张而不失真”,在全国木雕产品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王启华领衔设计的金丝楠木《富春山居图》,将写意的笔墨神韵移植木雕艺术中,开创木雕写意山水画之先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陈加国独创的“深圳丝翎檀雕”,融工笔国画与木雕艺术于一体,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南通红木雕刻,承古创新,独树一帜。


发展至今,其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通籍大师、能工巧匠和广大雕刻工作者贡献卓著。


他们在技术上,集众雕之所长,去牙雕之空灵,学玉雕之精琢,融竹雕之惟妙,仿石雕之铿锵;在结构上,追明清之古踪,变不离宗,以天圆地方,适时代新风;在艺术上,继民族传统,拓宽视野,厚积薄发,攀雕刻艺术之高峰,形成“通派红木雕刻”之特质。


467c8c2a9ef84e2da63c2bc04fe96516.jpg


近年来,学院主动传承红木雕刻技艺,深挖“培土”,“筑巢”引师,聘请被称为“江东船王”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宇,成立“朱宇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与其共建校内技能大师传承工作室,主要开展红木雕刻社团活动,该工作室以手工雕刻教学为主。

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建成红木雕刻历史经典传承特色班。

近几年,择优录取学生近50人,同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组织在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及周边中小学生入校体验雕刻技艺活动3000余人次,校外共建基地培养学员1600余人次。


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在传承红木雕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将数控加工与红木雕刻有机结合,成立了数控创新室,该室以机雕教学为主。


学院教研人员携手朱宇大师,依托省技工院校红木雕刻历史经典特色班建设项目,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能评价等多方面,收集师生作品、书籍、图片、影像等资料,形成了一整套闭环式教学课程资源库体系。


a21d0c27a643418495d5b4456f2b06e1.jpg


探索的脚步永无止境。


为了更好地开展乡土人才培养“三带两助”工作,进一步放大社会效应,学院又组建了教科研班子。


与朱宇大师一起,在技艺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提升特色班的教学新路子,初步形成了红木雕刻历史经典传承教学的“5+7”培养模式,即“五位一体”教学平台(美工创作实训室、红木雕刻技艺传习室、雕刻工艺创新室、作品陈列室、特色项目数字平台)和“七个一”的带教方式(拜一名师傅、跟一名导师、设计一种造型、编一套程序、练一手刀功、操作一组机器、完成一件作品),将教学课堂与企业岗位相结合,挖掘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雕刻工具、研发数控雕刻设备,让乡土人才培养在更大的平台、更优的形态上蓬勃开展。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对乡土人才培养硬件的投入力度,目前,已建成南通红木雕刻工作室、数控创新室、机工艺修整室、雕刻设计室,同时,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投入与研发,现拥有各类设施设备25台套,基本满足学院培养红木雕刻特色乡土人才的需求。


师资队伍和体制机制的建设是厚植乡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通过成立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外联内培等方式,不断加强红木雕刻师资队伍建设,《通派红木雕刻技能传承人才培养探究与开发》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通派木雕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等有关教改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目前,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一支大师引领、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乡土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


同时,学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激活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先后制定项目专家委员会章程、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设备安全操作使用规程等相关制度,保障乡土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现在,每周四下午,有一群热爱雕刻的学生们齐聚工作室,与大师一起享受雕琢的美好时光。

传承非遗瑰宝,雕刻时代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南通红木雕刻技艺能够世代延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来源:2023年5月27日《技能中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